乃是文言文的虚词,可以作副词和代词,其中作副词时,含义是“才、却、仅”等,作代词时,主用作第二人称,译为“你的”。具体用法如下:
一、作副词
1.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,可译为“才”“这才”“就”等。
例句:设九宾于廷,臣乃敢上璧。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悉使蠃兵负草填之,骑乃得过。(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)
2.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,可译为“却”“竟(然)”“反而”等。
例句: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不汉。(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)
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。(韩愈《师说》)
3.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,可译为“只”“仅”等。
例句: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(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)
4. 用在判断句中,起确认作用,可译为“是”“就是”等。
例句: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。(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)
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。(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)
二、用作代词
1. 用作第二人称,常作定语,译为"你的";也作主语,译为“你”。不能作宾语。
例句: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(陆游《示儿》)
2. 用作指示代词,译为“这样”。
例句:夫我乃行之,反而求之,不得吾心。(孟子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3. 还可作连词用,释为“若夫”、“至于”“如果”等。
①【无乃】表猜测,译为“恐怕……”。
例句: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,然后乃求谋臣,无乃后乎?(《勾践灭吴》)
②【乃尔】译为“这样”。
例句:府吏再拜还,长叹空房中,作计乃尔立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