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是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.。出处是:《文天祥千秋祭》,作者是卞毓芳。作者于文中多处运用夸张、比喻的手法,通过对史实的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,给予了文天祥的人格以高度肯定。
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名臣,他忠贞报国、誓死不屈的精神成为后世之榜样。几百年来,文天祥从来不乏仰慕者,历来学者对他也颇多赞誉之词,《文天祥千秋祭》即是当代作家书写文天祥精神的优秀作品。《文天祥千秋祭》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卞毓方,他以洋洋洒洒五千多字,通过对史实的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,写下了一篇动人心弦的大散文。
文章的前面部分是引子,通过对比喻手法的运用间接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文天祥形象,并借以引出下文。“怦然令我心跳的,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。七个多世纪,一个不朽的生命,从南宋跨元、明、清、民国昂昂而来,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……当他死时,不,当他走向永生,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,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,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。”
文章的中间部分写文天祥被羁押之后,元政府对他的几次劝降,不仅正面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品格,也从侧面体现了文天祥的投降对元朝政府统治江南的重要性。“在北地,考验他的人格的,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。诱降决无刀光剑影,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。但见,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……”文章的后面部分则集中描述了文天祥创作五言律诗《正气歌》的原因及过程、影响。“既然无法复宋,那就留下了一腔正气在人间,激励后人吧......”在历史上,文天祥被俘后自杀未成便忍辱活了下来,但他活着不是为了残喘性命,而是为了完成使命,而他的使命便是创作《正气歌》。
《文天祥千秋祭》这篇文章是卞毓方“大散文”的代表之作,作者于文中多处运用夸张、比喻的手法,给予了文天祥的人格以高度肯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