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偶,是一种修辞格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“字数相等,结构、词性大体相同,意思相关”。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,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,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。
一、对偶的形式分类
1.单句对偶
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。
例如:善无微而不赏,恶无纤而不贬(《诸葛亮传》)
2.偶句对偶
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。
例如:六王毕,四海一。蜀山兀,阿房出。(《阿房宫赋》)
“六王毕”与“四海一”相对,都是主谓词组,“蜀山兀”与“阿房出”相对,也都是主谓词组,且“六王毕,四海一”与“蜀山兀,阿房出”相对。
3.多句对偶
用三句对三句,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,叫多句对对偶句。
例如: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(《劝学》)
4.句中对偶
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。
例如:“峰回路转”、“晓风残月”、“羽扇纶巾”。
“峰回”对“路转”,主谓词组相对;“晓风”对“残月”,偏正短语相对;“羽扇”对“纶巾”亦如是。
二、对偶的内容分类
1.正对偶
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,是互为补充的。
例如: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(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)
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。“海内”,四海之内,古代指全中国。“比邻”,近邻。
2.反对偶
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,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。
例如: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(《劝学》)
“锲而舍之”与“锲而不舍”是反对。
3.串对偶
在诗歌韵文中又叫流水对:即“相串成对”,有如流水顺承而下,因此又叫流水对。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,因此,意思是紧密连贯的。
例如: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(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)